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元代书画家,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精力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年),于至正十年完成,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此画卷为六连接的纸本,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画幅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的话,充满了对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情谊的深情寄托。诸多年来,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破镜重圆”,重新拼合此画。台湾多数报纸都重点报道了以《富春山居图》分藏两岸为例,表达他希望两幅画能早日合成一幅画的愿望。《联合报》的文章说,这寓意总理期望两岸早日由分走向合的心愿。
真丝织锦珍藏版《富春山居图》真丝为原料,采用目前世界的织锦工艺技术,将离散了数百年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丝绸上实现了完美的拼合,逼真地再现了原作的笔墨神韵。传世名作的艺术之美、真丝织锦的工艺之绝、中华民族团圆的期盼之情,均在这一卷画卷之间展露无余,实为不可多得的织锦艺术珍品。全球范围内限量发行3000套,逐套编号发行,具有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珍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