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是否会成为人类继口语和书写外的第三种语言,成为未来世界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要解决这个问题,酷叮猫少儿编程告诉我们需要先消化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学编程?
8月20日,Scratch之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乐高派珀特学习研究教授Mitchel Resnick在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与华师大任友群教授展开了中美深度对话。
对于“为什么要学编程?”这个问题,Resnick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学编程和学写作是一样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写作文呢?因为写作技巧可以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不论学文还是学理,都需要写作。
事实上,学编程也是如此,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科,编程技巧也可以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并将个人所学与他人共享。
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编程是自我表达的新手段,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科学家,也不是为了培养程序员,就像学习写作不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成为作家。
"Learn to Code" or " Code to Learn"
现在的教育中,许多的知识都是直接灌输给学生,或者学习知识再应用于情境或项目中。
就拿学习编程这件事来说,很多家长花费大量金钱,就是为了让孩子掌握编程技术(Learn to Code)。
如果仅为掌握一种技能,这样的学习难免枯燥。
编程作为一种工具,可以广泛应用于很多学科中。
Resnick教授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案例。
有一次,一位孩子用Scratch设计了一款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孩子苦于没有工具可以计算大鱼吃了多少条小鱼。
Resnick教授教他通过设置变量和计数,在程序中实现了统计大鱼吃小鱼的数量,并将结果显示在小游戏的左上角。
在看到游戏屏幕上的数字准确无误地变化时,这位小朋友非常开心,他握住了Resnick教授的手,连说了三句“Thank you!"
“请问有哪一位老师,因为教孩子学会计数,而被孩子感谢过的?”Resnick教授问在场的老师们,没有人举手。
“那是因为孩子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学计数。”Resnick教授解释,而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孩子知道了计数可以用来统计游戏结果。他为学到这些技能而高兴。
这就是在制作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而不是学习知识再应用于项目中。也是Resnick教授所提倡的“Code to Learn"。
现在,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小朋友在Scratch社区里学习、分享编程作品。
最令Resnick教授兴奋的是,Scratch小用户不仅是在设计计算机程序,也不仅是小游戏程序,而更多是拓展性的程序作品。
比如上完地理课,亚洲小用户在平面动画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漫游者,一步一步深入地球内部的各大圈层。这位小程序员还为动画配音,用当地的语言介绍地壳构造,像导游一样边走边说,上演一出“地心游记”。
在社区分享的作品中,从电子贺卡到角色扮演,各种不同的作品,令人惊叹于少儿丰富的想象力与原创力。
培养创造力的4P学习法
Resnick教授提出培养创造力的“4P”学习法,即
项目(Project)
热情(Passion)
同伴(peers)
游戏(Play)
简化而言,即培养创造力的方法是支持那些基于热情、与同伴合作、以游戏精神从事项目的人。
项目(Project),是Scratch社区的核心活动,学生通过不断的创建项目,并不断地通过创造性学习螺旋,深入了解创造的过程。项目是学生的创新型课程;
热情(Passion),Scratch中支持大量不同类型的项目,包括游戏、故事、动画等,每个人可以致力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投入热情;
同伴(peers),Scratch一直致力于将编程与在线社区融合在一起,而Scratch本身就是为社会互动而设计。社区与分享给予Scratch活力;
游戏(Play),play不一定仅仅指代的是玩乐,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心态,一种游戏精神,不断尝试新的项目类型,这是创造力的核心。
我国的编程教育情况如何?
“打个比方说,从前的人是河边的牛,喝水时才到信息化的河里;现今的人则是水里的鱼,任何时候都在这条河里。”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说。
这位教育信息化专家,从本科起就较早较多地接触了计算机,但他自称只是“数字移民”;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新生代,几乎都是伴随新一代数字化工具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
他认为,姑且不论沉溺游戏、损害视力等技术层面和局部性、阶段性的问题,信息化教育几乎是不可回避的,“如果家长完全回避,反倒可能害了孩子。”
事实上,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启了信息技术教育;而今年初,任友群等主持修订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出台,目标就是面向未来将这一代“数字土著”培养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
比如,经与国内各大高校电子专业大类专家研讨,新修订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标增设了《数据管理与分析》《数据与数据结构》《人工智能初步》等可选课程。
而且,“新高考”综合改革一省一市试点中,浙江省已将信息技术列为选考科目。任友群也希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按人才培养供需更好对接,在考评机制上有更多省份将信息技术列入新高考“可选项”,并在传统纸笔考试之外实现机考,以科学考察学生信息素养。
人工智能(AI)如何走进课堂?
至于人工智能(AI)进课堂,任友群等专家表示,从少儿编程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这些都是AI学习之前必经的台阶,而且是逐级上升的台阶,不可能跳过初级台阶,直奔“空中楼阁”,一下子自动实现“智能”。
雷斯尼克也说,不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机器学习,将来青少年更应当学会机器所不能做、做不到的那些事。他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可以遵循“4P原则”,即依托好4个字母P打头的关键词:项目、热情、游戏、伙伴,其中伙伴式的创新教育方式,正是人类协同学习能力体现。